产地分布:
产云南、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。
形态特点:
野牡丹是一种常绿小灌木,高约0.5-1.5米,可高达3米。茎钝四棱形或近圆柱形,披淡褐色鳞片状糙毛。单叶对生,长卵形或卵形,先端钝尖,基部近圆形或浅心形,全缘,叶片坚纸质,两面披淡褐色糙毛及短柔毛,长约4-12厘米,宽约3-8厘米;叶脉5-7条基出;叶柄长约2-5厘米。花为聚伞花序,长于分枝顶端,近头状,由3-7朵花组成,稀单生,基部具叶状总苞2;花梗密披鳞片状糙毛,长约3-20亳米;花萼5裂,裂片卵形或略宽,内侧红色,外侧披淡褐色鳞片状糙毛,先端渐尖,萼管壶形,长约1厘米;花瓣5片,倒卵形,先端圆形,粉红色或玫瑰红色,密披缘毛,离瓣花;雄蕊10枚,5长5短,较长的雄蕊基部黄色竖立,上部呈关节状盘曲,状似镰刀,毗连紫红色半圆形的花药,短的雄蕊黄色,并未分两节,毗连黄色的花药;雌蕊柱状,墨绿色;花柱线形,紫红色;子房下位,5室,密被糙伏毛,先端具一圈刚毛。果为蒴果,壶形,与宿存萼贴生,密披褐色鳞片状糙毛,成熟后开裂,果肉紫色,长约1-1.5厘米,直径约8-12亳米;种子白色,镶于肉质胎座内。花期5-7月,果期10-12月。野牡丹的花,盛开在夏日,在艳丽傍边带点荏弱的粉红花朵,但又不失踪踪自己的野素性。
灌木,高0.5-1.5米,分枝多;茎钝四棱形或近圆柱形,密被紧贴的鳞片状糙伏毛,毛扁平边缘流苏状。叶片坚纸质,卵形或广卵形,顶端急尖,基部浅心形或近圆形,长4-10厘米,宽2-6厘米,全缘,7基出脉,两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,后背基出脉隆起,被鳞片状糙伏毛,侧脉隆起,密被长柔毛;叶柄长5-15毫米,密被鳞片状糙伏毛。伞房花序生于分枝顶端,近头状,有花3-5朵,稀单生,基部具叶状总苞2;苞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,密被鳞片状糙伏毛;花梗长3-20毫米,密被鳞片状糙伏毛;花萼长约2.2厘米,密被鳞片状糙伏毛及长柔毛,裂片卵形或略宽,与萼管等长或略长,顶端渐尖,具细尖头,两面均被毛;花瓣玫瑰红色或粉红色,倒卵形,长3-4厘米,顶端圆形,密被缘毛;雄蕊长者药隔基部伸长,盘曲,结尾2深裂,短者药隔不伸延,药室基部具1对小瘤;子房半下位,密被糙伏毛,顶端具1圈刚毛。蒴果坛状球形,与宿存萼贴生,长1-1.5厘米,直径8-12毫米,密被鳞片状糙伏毛;种子镶于肉质胎座内。花期5-7月,果期10-12月。
成长习性:
常绿小灌木,喜缓和潮湿的天色,稍耐旱和耐瘠。以松散而含腐殖质多的土壤栽培为好。 耐瘠薄。野生种多成长于海拔约120m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坦荡的灌草丛中,是酸性土常见的植物。生于海拔约120m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坦荡的灌草丛中,高约1-4米,根粗除夜,浅灰棕色。是酸性土常见的植物。耐瘠薄。
滋长培育:
园林用处:
野牡丹是斑斓的不美不美观花植物,可孤植或片植、或丛植安插园林。
病虫害防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