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地分布:
产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,四川可能已栽培。分布于缅甸、越南、老挝和泰国。原产缅甸。
形态特点:
竿高8—15米(原记实为20—23米),直径7-10厘米,梢端略盘曲,基部第一至第三节环列气根;节间长34—42厘米,幼时被白粉;竿环平;箨环强隆起;节内长8毫米;主枝3枝,其余枝条较细,在竿上部者可下垂。箨鞘早落性,厚纸质至革质,凡是较其地址的节间为长(变型花竿黄竹和流苏黄竹的可较短于节间),后背有白粉及易落的黑褐色小刺毛;箨耳长5毫米,宽1毫米其上生有长为0.5—1厘米的继毛数条;箨舌高0.8-1厘米,腹面多毛茸,边缘具粗锯齿;箨片外翻,窄长形,长30-40厘米,宽约2.5厘米,占鞘口之1/2-1/3两面均被棕色小硬毛,尤以腹面的基部处为多。末级小枝具3—6叶;叶鞘具纵肋;叶耳镰形,其上具紫色缝毛数条;叶舌不较着,高仅1毫米,腹面具毛,先端波状浅裂;叶片披针形,质薄,长12.5—25厘米,宽1.2—2厘米,基部宽楔形至圆形,先端渐窄,最后改变并具粗拙的长尖头,两面均具柔毛,叶缘具向下的小锯齿而粗拙,次脉4—7对,再次脉7—9条。花枝有除夜型呈圆锥花序状的分枝,节间长2.5—5厘米,无毛,或上部常具白粉,节上密集丛生多枚假小穗,组成球形的簇团,其直径为2.—5厘米(原记实则是1.7—2.5厘米);小穗微扁,近于无毛而有光泽,长1-1.3厘米,宽2.5—3毫米,初为黄绿色,干燥后为枯草色,质地较软,含成熟小花2—5朵;颖2片,卵形,先端钝圆或尖锐;外稃与颖临近似而较除夜,长8—9毫米,宽5—8毫米,质地薄;近于膜质,无毛,惟常在边缘生纤毛,先端具l短芒刺状小尖头,其长约1毫米;内稃亦为膜质,长7—8毫米,宽1.4毫米,下部小花者背部具2脊,脊上生纤毛,脊间3脉,先端钝或为凹头,最上部的小花内稃圆卷而无2脊,或亦具2脊,则脊上无毛;雄蕊成熟后伸出花外,花丝细而长;花药黄色至紫色,长4毫米,先端具短的小尖头;子房卵形,较颀长,上部生毛而下:部无毛;花柱长5—6毫米,全数被微毛,柱头1,紫色,羽毛状。果实广卵形,基部圆,长5—7.5毫米,一侧具沟槽或微扁,先端具长喙,胚较着。(我国标本还没有见有果实,此处所记叙系译自原记实)。
成长习性:
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与河谷地域。
滋长培育:
园林用处:
病虫害防治